Skip to content

冊架仔 #18

vop tsheh-kè-á|攝影與視覺文化出版閱讀情報

攝影的骯髒史:化學、煙霧和帝國
A Dirty History of Photography: Chemistry, Fog, and Empire

Michelle Henning 著|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25年12月

攝影學者米歇爾・亨寧(Michelle Henning)的研究關注二戰期間的攝影、媒體和影像材料工業,以及攝影與環境、博物館、數位媒體和殖民主義的關聯;作為一位藝術家及設計師,她也探討當代社會和日常攝影實踐的相關問題。本書由三十六個短章節組成,藉由帝國、煤炭和化學的歷史,揭示攝影如何塑造我們對大氣層的理解,並探查攝影化學對化石燃料業和資本主義的依賴,以及攝影工業對環境污染的控制。書中透過著名的英國攝影材料商伊爾福公司(Ilford)的檔案,回溯二戰期間伊爾福的產品從倫敦供應至西非海岸的路徑,以及攝影被歸類在化學戰的軍事技術中之原因。同時,作者也對低光(Low-light)、熱帶和航空攝影進行討論,試圖透過攝影、帝國和工業的聯繫,尋回攝影化學的環境史。


吞噬之眼:攝影與口腔
The Devouring Eye: Photography and the Mouth

Olivier Richon 著|Self Publish, Be Happy|2025年10月

本書是瑞士攝影師暨學者奧利維爾.里雄(Olivier Richon)在擔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攝影系主任期間(1997–2022)的系列講座集合。里雄提出「相機同時作為眼睛和口腔」的假設,將相機視為一種吞噬世界以產生影像的裝置/器官。他在書中指出,攝影並非中性的觀察行為,而是一種視覺的攝入、消化與整合形式。在他的精神分析框架下,攝影被理解為一種永遠無法滿足的媒介,使人對再現的欲望同時達成渴求和失落。里雄巧妙地將相機、攝影和佛洛依德的人類發展理論結合,藉由食慾、品味和消費語言重新審視觀看行為,思辨視覺在慾望中的重要地位。



非攝影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Non-Photography/Le Concept de Non-Photographie

François Laruelle 著|伍啟鴻 譯|目彔事物|2025年8月

《非攝影的概念》是法國哲學家法蘭索瓦.拉呂樂(François Laruelle,1937–2024)的首本中文譯本,原著出版於2011年。作為拉呂樂提出的「非哲學」(non-photographie)概念之延伸,「非攝影」並非要否定攝影,而是強調攝影的有限性,引導攝影從整套的本體論中區分出來,並脫離人文科學的美學觀念,令攝影能以其本質的方式存在。他認為照片是難以察覺的無數身份切面,應借鑑碎形圖像「既無中心也無邊界」的特性來解讀這些影像碎片,並認為攝影不能被詮釋成某種複製世界的知識,而是需要作為與世界平行的異質場域看待。拉呂樂在書中挑戰了許多攝影理論的假設,從而探究優先於攝影歷史、技術和美學的本質。本書亦嘗試重整攝影者和哲學家定義攝影本質的能力,展現出拉呂樂在哲學上的超驗觀點。


回到班雅明:人工智慧時代的藝術
Returning to Benjamin: Art in the Age of AI

Victor Burgin 著|MACK|2025年10月

在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於1935年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探討攝影和電影技術如何影響和消除藝術的靈光之之後,面對各種新媒體與人工智慧盛行的今日,其經典論述仍持續發揮影響。本書是英國藝術家暨作家維克多.布爾金(Victor Burgin)繼2022年出版的前作《回到班雅明》 (Returning to Benjamin)以民主化、科技和媒介為題來探討現今藝術和數位複製的關係之後,對班雅明的第二次解讀。布爾金在新作中,探討當前藝術與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的關係,反思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真正意涵。書末另附有他與攝影暨媒體藝術學者卡特里娜.斯魯伊斯(Katrina Sluis)的對談。


戰地特派記者所見:日軍不為人知的現實
戦争特派員は見た 知られざる日本軍の現実

貴志俊彦 著|講談社|2025年7月

在二戰結束八十周年之際,歷史學者貴志俊彦(Toshihiko Kishi)在其新作中重新檢視了被抹去的戰爭記憶。透過分析大量二戰期間日軍的攝影檔案——經審查禁止或經刻意裁切的照片——揭示出當時日本士兵們無法看到之「另一個戰場」的現實。貴志俊彥指出,這些影像資料主要出自每日新聞社大阪分社一直秘藏的「每日戰時照片」。他的調查顯示,在日軍進行每日攝影紀錄的相冊上,首次出現蓋有「検閲済」(審查)及「不許可」的紅色標印,是在中日戰爭爆發後才開始,而審查最嚴格的,正是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在1937年日本官方啟動的審查制度中,除軍事情報外,凡是涉及屍體、凌辱、俘虜等會影響國際輿論的內容,以及重傷兵、飢餓等可能導致喪失戰鬥意志的題材皆是審查標的;而至1940年起,日本新聞媒體也開始自我檢查,設置了審查部門。貴志在書中評論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與其說報社是揣摩軍部意向的機構,不如說它們已經與軍部一體化,成為軍方的宣傳工具。即使到了戰後,仍有許多報社不願承認這一點。」本書亦分析了當時以報導戰況為主題的新聞影片與攝影雜誌,並為日本戰地記者的生活和工作留下重要的記述。


文 | 古敬如/編輯部
圖 | 出版單位提供
發佈日期 | 2025年9月9日

冊架仔 #17

vop tsheh-kè-á|攝影與視覺文化出版閱讀情報

冊架仔 #16

vop tsheh-kè-á|攝影與視覺文化出版閱讀情報

VOP BOOKSHOP
訂閱《攝影之聲》電子報 Subscribe to VOP e-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