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攝影史敘事工作坊 系列一】——重返地景:航遙測影像檔案工作坊

首度由《攝影之聲》策畫、空總C-LAB共同舉辦的「攝影史敘事工作坊」,從三月開始起跑,是一系列由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帶領,並以「影像-歷史-創作」意識為出發的工作坊,也是我們在2019年的重點活動。🙌🙌🙌

第一場工作坊「航遙測影像檔案工作坊」,由地理學與影像檔案研究者黃同弘(a.k.a 黃湯姆)打頭陣,從戰後美軍航拍偵察照片,一探台灣最早的航空影像紀錄,並學會運用開放檔案資源、操作歷史GIS系統、Google Earth與地理判讀方法(重要!),從中探尋「台灣影像」的建構歷程。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為探查日軍在台灣的軍事設施與戰略要地,曾派遣偵察機對台灣實施大規模偵測,這是台灣最早一批全面性航空影像紀錄。

戰後的台灣,美援挹注下的政府機構「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也在1954年成立了「台灣土地利用及森林資源調查隊」(現為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簡稱「農航所」),為台灣利用航空攝影進行農林調查的開端。經歷空軍代辦航空攝影與委託民航拍攝的年代後,1972年林務局購入自己的PA-31航攝飛機,隔年開始獨立執行空拍。如今,農航所仍持續進行著包括農林資源調查等國土觀測製圖與航遙測影像建置工作。

為了瞭解這段台灣影像歷程,我們也特別前往林務局農航所參訪。農航所的入門課,是先學習操作立體鏡與航照立體像對,因此還獲贈袖珍型紙卡立體鏡組(超值!)使用立體鏡觀察航拍照片,有助於判讀地形、森林結構和坡度,能發現更多航拍照中的環境細節。

此行歷史性的一刻,則是我們進入農航所從未對外開放的「航測儀器典藏室」!作為史上第一組造訪者(史稱「VOP首訪團」😹),在這裡我們看到了難得一見的、農航所早期的航空攝影機、精密全紙複照儀、多光譜掃描儀等航攝設備。

對於攝影史的認識,正是需要從社會史、政治史、技術史等多面向來理解和觀察呢!

更多關於工作坊的即時影像,請追蹤VOP的Instagram


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

「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是一系列由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帶領、以「影像-歷史-創作」意識為出發的工作坊,將透過田野踏查與影像敘事習作,探尋攝影在台灣歷史進程中的多樣形貌與能量,回應圍繞台灣攝影的根本問題——什麼是「台灣攝影」、台灣攝影史如何開展、如何可能,試圖推進攝影史的當代意義與創造性。

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我們將著重關切攝影的攝影史、影像檔案考與常民影像敘事,提出攝影家攝影史軸線以外的影像史線索與事件,投入近現代台灣社會史、常民攝影、視覺機具裝置研究、影像事件考、影像敘事編輯與製本實驗,想像攝影史的另類敘事方法,同時重新思索「台灣性」(Taiwaneseness)之於攝影的歷史意涵。

黃同弘 | 重返地景:航遙測影像檔案工作坊
高俊宏 | 離散空間的影像與建築性工作坊
侯怡亭 | 歷史繡場工作坊
高重黎 | 影像機器工作坊
後藤由美 | 影像敘事製本工作坊
黃亞歷 | 歷史偽像:影像的悖謬與思考工作坊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策畫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共同主辦
Curated by VOP in collaboration with C-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