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的第二場,由藝術家高俊宏帶領,進行田野踏查與影像敘事習作。在三天的工作坊中,首先前往位於台北新店的「安康接待室」,此處是197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警總軍法處軍事看守所偵訊及羈押監禁政治犯的秘密所在,如今已成廢墟。過去,許多人在正式入罪監禁前,曾被帶來這裡拷問拘留。這裡有十數間被稱為「休養室」的羈押房與佈有監看裝置的訊問室,以及迷宮般的狹窄廊道與檔案室,許多殘留的遺跡是仍深藏在暗處的台灣社會史。
第二次工作坊,我們前往宜蘭,走入高俊宏的書寫作品《小說》裡的數個場景——蘭陽溪出海口三郃水的鰻寮、已故台籍日本兵張正光先生住所、早年原為加禮宛(噶瑪蘭族)聚落的季新村,以及葬有加禮宛人遺骸的「大眾廟」。
行過荒涼的風沙,四處漂零的海岸垃圾、報廢汽車、無人鰻寮、河豚和狗屍、海港村落小徑,是台島的邊緣景緻,也是對於埋藏在異質空間中的邊緣「歷史-影像」從佚失到復現的線索。
季新村原住民聚落與台灣影像史的淵源,還可推至馬偕博士在十九世紀至宜蘭行醫傳教時拍攝所留下的數張珍貴照片。我們遇到的季新村居民多姓「偕」,即是因為當年噶瑪蘭族以馬偕的漢名「偕叡理」為姓氏之故。
在兩次戶外走訪之後,最後一天我們回到了C-LAB,工作坊參與者現場運用自己的田野紀錄結合影像物件裝置,對異質性的空間與歷史重新創造表現,並反映出對於觀看本身的思索。(大家的製作都超級認真!感動!👏👏👏)以下來看看大家的作品。
創作者 | 翁珮恒&蔡耀徵、宋家耘、蕭立峻、許維怡、洪瑋伶、李宜謙、葉素雯、廖柏丞、黃亦晨、黃祥昀、邱靖堯、陳筱竺
更多關於工作坊的即時影像,請追蹤VOP的Instagram
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
「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是一系列由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帶領、以「影像-歷史-創作」意識為出發的工作坊,將透過田野踏查與影像敘事習作,探尋攝影在台灣歷史進程中的多樣形貌與能量,回應圍繞台灣攝影的根本問題——什麼是「台灣攝影」、台灣攝影史如何開展、如何可能,試圖推進攝影史的當代意義與創造性。
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我們將著重關切攝影的攝影史、影像檔案考與常民影像敘事,提出攝影家攝影史軸線以外的影像史線索與事件,投入近現代台灣社會史、常民攝影、視覺機具裝置研究、影像事件考、影像敘事編輯與製本實驗,想像攝影史的另類敘事方法,同時重新思索「台灣性」(Taiwaneseness)之於攝影的歷史意涵。
黃同弘 | 重返地景:航遙測影像檔案工作坊
高俊宏 | 離散空間的影像與建築性工作坊
侯怡亭 | 歷史繡場工作坊
高重黎 | 影像機器工作坊
後藤由美 | 影像敘事製本工作坊
黃亞歷 | 歷史偽像:影像的悖謬與思考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