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想像的疑謎的盼待的歲月的張照堂,仍在路上。
Comments closedFeatured Post
本期我們掘考台灣與東亞視覺經驗裡,難以忽略的、由西方傳教士生產的巨量影像,剖析其產製歷程與文化政治,以及對現代身體與感知帶來的全面影響。
Comments closed文——小林紀晴
寫大藝廊為紀念成立五十週年,特別舉辦攝影家彭瑞麟的展覽「我(わたし)は誰か/𠊎(「亻厓」)係麼人/我是啥人/我是誰」。此一展覽標題分別以日語、客語、台語與國語(北京話)呈現,意思皆為「我是誰」。這同時也是對於攝影家彭瑞麟——一位在多重語言之間生活的藝術家——其自我認同的追問。
Comments closed作為英國「PhotoMonth」攝影節展覽之一、由Imagimage策展的「Photobook As Method」正在倫敦藝術空間FILET展示一系列《攝影之聲》雜誌以及亞太地區的攝影出版品。
Comments closed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近日獲得私人捐贈六千五百件攝影藏品,其中包括非洲、中國、日本和德國的現代與當代攝影作品、早期相冊,以及十九至二十世紀來自歐美、哥倫比亞與墨西哥的常民照片。這些藏品將陸續於該館展出,而首批非洲藝術家的作品則將於五月底的展覽中呈現。
Comments closed隨著一部紀錄片揭露越戰著名照片《The Terror of War》(戰爭的恐怖)攝影者另有其人,世界新聞攝影獎正式宣布暫停標記該照片的作者姓名,此一作法支持了照片拍攝者身份存疑的論點。
Comments closedHito Steyerl最新著作《Medium Hot》中文版將由影言社出版!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