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在2011年推下了革命的骨牌,34歲的美國攝影師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決定深入利比亞戰事前線,帶回第一手的現場目擊與戰地攝影省思。然而,執行這場戰地拍攝任務的可不是一般專業相機,而是21世紀最普及便捷的傳播武器──手機。如果媒介就是訊息,那麼對於紀實攝影而言,這已意味了一個新的開端。
1 Comment
當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在2011年推下了革命的骨牌,34歲的美國攝影師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決定深入利比亞戰事前線,帶回第一手的現場目擊與戰地攝影省思。然而,執行這場戰地拍攝任務的可不是一般專業相機,而是21世紀最普及便捷的傳播武器──手機。如果媒介就是訊息,那麼對於紀實攝影而言,這已意味了一個新的開端。
1 Comment
文字 / 陳含瑜
這是一個迷你但是認真的展覽。位於台北富錦街的fuji Tree 355,是一間日本服飾與生活雜貨店,配合「東京晴/東京雨」這個主題,恰到好處。鄭弘敬自日本寫真藝術專門學校畢業後,回到台灣,整理過去五年的東京生活所留下的照片,這些照片非常生活,不像是刻意為了什麼計畫或目的創作而留下的影像,它們有著生活中的「普普通通」,也有生活中「忽然出現的趣味」。
Comments closedComments closed海岸線對於我來說是一次漫長的旅行,我在旅途中尋找我內心的故鄉。
——張曉
正在台北築空間展出、由王俊琪策劃的「城市‧魅感」展覽,集結的作品素材汲取自各種都會景觀,展出藝術家包括崔元準(Che Onejoon)、丁昶文、劉和讓、港千尋(Chihiro Minato)、荻原留美子(Rumiko Hagiwara)以及章森。展出作品處理往往在偶然的發現或偶遇中經歷的都會景觀異質結構感官經驗。
Comments closed文 / 海傑
張曉的作品是短促而集中的,他少有凝視,並迅速按下快門,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縫隙裏,他用閃光燈打亮了中心部分,暗角四面圍上,嫵媚、夢幻、怪異而豔俗的舞臺便已落成,他看著他們在這舞臺之上,上演日常現實裏的荒誕劇。在張曉按下快門的那時候,就意味著他與世界的關係已經確定:他必然要面對這輛荒涼快車裏超現實的離奇的炫彩部分,並和與之相對的偽裝的耀眼部分做出決裂。這是他感同身受的現實寫真。
Comments closed生活就是這樣子,自己就是自己的作品,也許到死亡的那天,這個作品就完成了。
────編號223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