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分類: News

批判性史觀下的攝影書寫與洞見:試評張世倫的《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

──郭力昕

引頸企盼多年後,影像評論家張世倫的攝影論述《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影言社,2021)終於問世。張世倫在此之前的各類寫作質量俱豐,他厚積之下的第一份專書出版不負眾望,是一份含金量極高,又具有開創性的書寫(a seminal writing)。我認為,以台灣的攝影論述出版經驗來看,這本書可視為中文讀書界應該關注的一個「事件」,值得攝影文化領域的人與普遍閱讀界重視、珍惜。

Comments closed

上來透透氣:史蒂芬.吉爾回顧展

The Pillar 2015-2019

「我想要找方法克服所謂攝影的『玻璃牆』。」在近期訪談中,英國攝影師史蒂芬.吉爾(Stephen Gill)重述他有意識地避免與革新科技同步,以此提出抓住事物本質的另一種可能,「我們正處於數位優化的時代,新創意、新技術因此扼制了圍繞底片與攝影的對話。」吉爾的大型個人回顧展「上來透透氣」(Coming up for Air)現正於英國布里斯托展出,梳理其近三十年來的諸多系列。

Comments closed

關鍵詞──要素型媒介

文──楊子樵

  「生命要素:水、空氣、陽光、WiFi 」的日常幽默,一般指的是千禧世代對通訊環境的迫切需求,網路遂成為等同於生命三要素外的第四要素。我們記得電影《寄生上流》 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寄居地下層的金家人在馬桶上尋找別家微弱的網路訊號,如同水一般的稀缺資源。如此玩笑的詞語並置卻精準指出近幾年來媒介及文化研究界關注「要素型媒介」的新研究取向。

Comments closed

如何抵抗監控資本主義:智慧助理的獨白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甫於九月中閉幕,本屆邀集的作品以多樣的生命尺度,指出數位技術帶來的可能,並關注科技如何重塑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科技發展的現下,電腦運算仍是維繫系統結構的基本活動。相應地,藝術嘗試對程序(process)牽涉的種種議題做出回應時,傾向反省數據採集、機器學習等「數位基礎建設」(digital infrastructures)工程,如何影響人的自身定位。

Comments closed

關鍵詞──科技與技術

文──王柏偉

  最近去朋友家,剛好遇到年幼的小朋友滑著二十年前一點都不智慧的古董手機,一邊呼喚著他的阿嬤說,手機壞掉了,螢幕壞掉都不會動!這件事讓我想到,或許當今四十歲以上世代在哀嘆數位原生世代文字能力退化、圖像思維主導的同時,並沒有意識到,從媒介史與科技史的角度來看,自己可能是印刷術時代的最後一代。

Comments closed

演算法的歧視:誰被消失了?

Twitter的演算法近來頻繁引起話題,使用者主動出擊,測試社群軟體的演算法機制。面對質疑,Twitter內部團隊屢次公開回應,並且承諾修正。八月中,Twitter公佈首屆「演算法賞金比賽」結果,首獎頒給瑞士洛桑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生波哥東.庫里尼奇(Bogdan Kulynych)。他的研究指出,自動影像裁切帶有偏見,傾向選取年輕、瘦長、淺膚色的面孔。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