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分類: News

如何抵抗監控資本主義:智慧助理的獨白

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甫於九月中閉幕,本屆邀集的作品以多樣的生命尺度,指出數位技術帶來的可能,並關注科技如何重塑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科技發展的現下,電腦運算仍是維繫系統結構的基本活動。相應地,藝術嘗試對程序(process)牽涉的種種議題做出回應時,傾向反省數據採集、機器學習等「數位基礎建設」(digital infrastructures)工程,如何影響人的自身定位。

Comments closed

關鍵詞──科技與技術

文──王柏偉

  最近去朋友家,剛好遇到年幼的小朋友滑著二十年前一點都不智慧的古董手機,一邊呼喚著他的阿嬤說,手機壞掉了,螢幕壞掉都不會動!這件事讓我想到,或許當今四十歲以上世代在哀嘆數位原生世代文字能力退化、圖像思維主導的同時,並沒有意識到,從媒介史與科技史的角度來看,自己可能是印刷術時代的最後一代。

Comments closed

演算法的歧視:誰被消失了?

Twitter的演算法近來頻繁引起話題,使用者主動出擊,測試社群軟體的演算法機制。面對質疑,Twitter內部團隊屢次公開回應,並且承諾修正。八月中,Twitter公佈首屆「演算法賞金比賽」結果,首獎頒給瑞士洛桑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生波哥東.庫里尼奇(Bogdan Kulynych)。他的研究指出,自動影像裁切帶有偏見,傾向選取年輕、瘦長、淺膚色的面孔。

Comments closed

阿爾勒攝影節獎:挑戰「攝影大師」白人男性的視角

2020年於最後一刻宣布停辦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於今年七月初重新為法國夏天的藝文活動揭開序幕。一如以往,路易.霍德黑發現獎(Prix découverte Louis Roederer)在開幕週期間公開得主:塔拉.卡納克(Tarrah Krajnak,1979-)的攝影計畫「大師儀式之二:韋斯頓的裸像」(Rituels de maîtres II: les Nus de Weston),批判地回溯現代攝影史,獲得評審團獎的肯定;觀眾獎則頒給藝術家伊拉尼.伊露斯(Ilanit Illouz,1977-),2016年至今,她透過攝影材料反芻遊歷蓋爾乾河(Wadi Qelt)的經驗,在這屆攝影節揀選系列中的部分作品重新展出。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