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Posts

關於父親——專訪黎朗

面對父親將在不久之後離我而去這個無法逆轉的事實面前,最後我還是鼓足勇氣拿起照相機給他拍攝了僅有的幾張照片。這些照片就是紀錄。當父親真的離開我後,重新端詳這些照片,發現照片只是當時時間的拓印,根本無法填補因父親離開後的缺失,更無法展現他不算複雜但我卻無從知曉的生活歷程。

Comments closed

循靈夜行:訪梁廷毓

梁廷毓的創作主要以調查研究為基礎,結合不同學科的工作方法,關注鬼魂概念與族群記憶等議題。近期的「斷頭河計畫」調查具有「斷頭河」(註) 地形的桃園龍潭至新竹關西一帶,複雜的地勢也牽動著該地的族群關係。從家族中曾有先人遭原住民「出草」的記載開始,他透過大量的訪談、田野調查與文獻整理,試圖描繪出不同族群視角對於衝突事件的記憶,其中神靈與鬼魂也以民間信仰或地方異聞的方式參與其中。

究竟一個不具形體的對象該如何成像?在七月半鬼門開之際,我們訪問了這位經常置身於靈性現場的創作者⋯⋯

Comments closed

影像為影像本身:論「借光:陳傳興攝影展」個人精神史第二部

文/林芷筠

「借光:陳傳興攝影展」個人精神史第二部是為陳傳興系列攝影展的第二階段,呈現陳傳興長期以來對於影像美學與影像本質的觀察。從展覽名稱「借光」可見,這是一次關於「光」、關於影像的深刻思考,將攝影帶回影像本質的討論,以「光」為核心關注對象。光在拍攝當下從被拍攝物體反射進入鏡頭,經過光圈並到達底片,再透過沖洗、放相,直至被肉眼觀看。過程中光不停的轉譯,光沒有實體、難以掌握,看似存有、卻又空無。

Comments closed

打開影像敘事的間隙: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

文/林芷筠

當台灣從威權時代步入民主化社會,轉型正義工程也從司法、歷史書寫、公共政策等面向延伸至當代藝術。「轉型正義」是以重建歷史的真相並達成受害者創傷修復、加害者責任追究,最終以社會和解為目標。倘若在體制內的作為穩健朝向和解,並使民主、人權與正義成為主要的追求。那麼當代藝術的角色為何?當代藝術介入轉型正義工程的目的與效益為何?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是一次當代藝術介入政治與歷史事件的實踐。

Comments closed

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石川真生展」

Mao Ishikawa, From the series Red Flower, The Women of Okinawa © Mao Ishikawa

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預計於2021年3月推出石川真生個展。石川真生於1953年生於沖繩,長期拍攝記錄沖繩,反映出在大歷史的滾動之下,沖繩人的生活與精神情感。該展將呈現石川的早期作品至近年創作,影像在沖繩的衝突與矛盾中,展露出與之共存的人們的力量。

Comments closed

世界新聞攝影「太白」了嗎?

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管理階層合影 | 取自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網站

自從「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發酵以來,各界紛紛呼籲正視種族主義問題的訴求,而這樣的反省檢討也開始出現在國際性攝影組織之中。最近的質疑針對了著名的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對於其管理階層多年來皆為白人主掌的情況發出了反省的聲音,令人開始思索這個素來在新聞攝影界備受重視的老字號組織所代表的「世界」,是否有著「太白」的問題?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