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G黑歷史:回訪台灣電影史的關鍵詞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關鍵字詞,邀請多位撰稿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電影研究者蘇致亨擔任客座主編,每周二、四推出更新。

導言──蘇致亨|客座主編

  過去研究台語片的過程中,曾有個被理論關鍵詞砸中而豁然開朗的時刻,那是讀Tom Gunning的「吸引力電影」(cinema of attractions),強調(早期)電影在敘事以外,視覺奇觀的關鍵位置。電影的用意,不在將觀眾召喚進一個影像所再現出的封閉時空,而是直接展示出這些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影像,對觀眾直面衝擊。不同的影像典範,凝結於一個詞彙,翻轉了我對於電影還能是怎樣的認識,也才有不同方式去想像,那些黑白電影中看似離題的費解時刻。

  本期的關鍵字專題,正企圖接近這樣的嘗試。取名「NG黑歷史」,去捕捉台灣電影史當中曾經有過的不同特質。那或許是今日讀來相當政治不正確,或實在沒品味的表現,但那究竟從何而來?而它可能還藏在哪裡?我們還能用什麼新角度重新看待它嗎?我原本只是想幼稚地對台灣電影開譙,沒想到本期專題的十位作者反而給了我們更多。

  台語片我該是熟的,但是倪瑞宏的〈添水〉說出了我不知道的新故事。台語片如何在錄影帶找到過渡與延續?不同於底片時期的「一寸膠卷一寸金」,錄影帶的技術特質,又如何帶來拖延時間的創作慣習?且讓這位自蓬萊仙山下凡人間的仙女為你說分明。陳睿穎的〈配音〉,點出了一整個世代竟能理直氣壯的聲畫分離。這也是國語運動下政治如何影響技術的經典案例。但配音也不只是純然被逼,配音也創造出我們獨有的集體記憶:讓香港來的周星馳成了石班瑜,讓我們看港片《與龍共舞》時,記得的經典台詞是鳥仔來嬤吳敏介紹出那位香港觀眾其實全然不知的「Sit Down Please」。

  作為台灣商業電影的起點,台語片的類型確實多元。擅寫B級電影的毒脈,為我們捕捉了從台語片以降的〈奇幻〉涓流,問著什麼才是最具台灣特色的奇幻電影。與此相對應的,是民間譚專業的楊雨樵,對於揉合大量民間文學元素的台語片進行分析:故事的傳遞,本是講述者抱持著不同反思在進行。那可以是奇觀的娛樂,也可能更是藉奇觀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光怪陸離,是以造就看似矛盾並存的〈離奇如常〉。

  而台灣電影在什麼意義上出現了NG,許多時候需要與他國經驗相比。當我們正在思考何謂黨國時期的政宣電影,張亦絢直接為「政治宣傳」另外取了個〈頗霸供答〉(propaganda)作新譯:以煽動力沒收了受眾檢驗論述的判斷力,正顯示〈頗霸供答〉何以比政治宣傳更不合常理。勵志的教義,是宣傳時刻常想啟動的心情。放諸世界,〈身心障礙〉常被視為最適合用以承接此一情感的載體,但紀大偉從台語片當中看出新意:不只勵志,也不只悲情,誰能從《鴉片戰爭》想到海倫凱勒與蔣宋美齡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接著來到剛以《美國女孩》榮獲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的阮鳳儀,以〈女導演〉為題,為我們重新拆解「女」導演這標籤在台灣被貼上了什麼樣的謎。

  值得重新辯證的,不只是台灣「電影」的特質長怎樣,可能也在於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指的究竟是什麼。孫世鐸的〈原真〉從漁村追索到台北,爬梳同一主題「一台各表」的平行電影。「異地建國」的議題,更是從胡金銓1970年在南投鹿谷拍的明末《俠女》,延伸到2021年在台北拍中國的《金錢男孩》。對此,來自馬來西亞的區秀詒,給了我們〈全景〉的宏觀視角,從台語片《泰山寶藏》如何在屏東恆春製造馬來亞,衍伸討論電影所能折射的地緣政治。能帶來影響的不只是地緣,也在威權:昔日在審查制度下,壞事情不能發生在「寶島台灣」,因而得把台灣地景的電影,硬是設定成香江南洋;今日,如果壞事情不能發生在「不自由中國」,我們會有那氣度與本錢成為「自由中國」的復振實驗室嗎?

  搭景再現的,不只是全名中國電影文化城的中影文化城,還有各式「山地文化村」。單看各年代的小說與電影如何看待原住民,或許我們就能想得更清楚各自所思考的「原真」。在解嚴後的《兩個油漆匠》、《西部來的人》和《超級公民》以前,馬翊航寫戰後國語電影再現原住民的〈奇觀〉,以反省1957年《阿里山之鶯》如何虛構一場原住民女子的殉情成月亮暗影傳說作結。漢人的月亮映照出的,還真的跟Laha Mebow(陳潔瑤)拍的,是《不一樣的月光》。重新思索月的陰暗面,讓馬翊航的〈奇觀〉為這專題收了一個極具吸引力而首尾呼應的總結。如同馬翊航交稿時刻聊到的,回望電影史能下的功夫,能發展的不只有從LGBTQ視角「弄髒電影史」,我們也該早點開始「弄『番』電影史」了。


蘇致亨,著有《毋甘願的電影史》(榮獲台灣文學獎金典獎、閱讀誌年度好書獎,並入圍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研究圖書獎和金鼎獎優良推薦出版品),曾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策展人,近期在BIOS monthly開設〈弄髒電影史〉專欄,現就讀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NG黑歷史:回訪台灣電影史的關鍵詞

添水
配音
奇幻
離奇如常
頗霸供答
身心障礙
女導演
原真
全景
奇觀


訂閱《攝影之聲》電子報 Subscribe to VOP e-letter


本期撰述者簡介

倪瑞宏
1990生於台北,領有仙女認證的全職藝術家,2020年出版《仙女日常奇緣》,作品曾入選2019年台北美術獎,現在搬來風光明媚的高雄,攀登蓬萊仙山中。

陳睿穎
a.k.a.小美,宜蘭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畢業,研究興趣為台語片及台灣電影史,也熱衷於影人口述歷史。相關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電影欣賞》季刊等,現為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策展組組長。

毒脈 Toxic Veins
2012年成立的臉書粉絲專頁,以制訂各類型主題方式、定期更新介紹不同風格類型「邪典電影(Cult Film)、B級電影(B movie)、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並分享其作品相關情報與感想心得,成立至今介紹電影數量約500多部。

楊雨樵
喜歡散步,喜歡樹的屍骨。專職為口頭傳統民間譚(oral traditional folktale)的口頭表演藝術家,並從事口傳文學、戲劇與電影的敘事學、故事詩學與比較故事學研究,定期舉辦「世界民間譚」展演式講座。2017年展開《聲熔質變──Anamorphosis & Anatexis》與《詩(屍)術流散──Necromantia dispersus》系列的即興聲響演出至今,並曾受邀於「失聲祭」、「南方以南」、「台東聲音藝術節」等活動演出。2020年受第七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邀請,於C-LAB 演出《回聲返照》。目前亦擔任高雄市電影館講師與衛武營劇場體驗教育計畫業師。個人著作包含甲骨文異譚《藝》、《易》、《一》等,文字散見於國藝會線上誌、影展手冊、Giloo紀實影音等線上平台,以及《幼獅文藝》與《MUZIK》等紙本刊物。

張亦絢
巴黎第三大學電影暨視聽研究所碩士。著有長篇小說《愛的不久時:南特/巴黎回憶錄》、《永別書》、短篇小說集《性意思史》、《看電影的慾望》、《感情百物》等多種。曾獲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國家電影中心《FA電影欣賞》專欄「想不到的台灣電影」作者。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開設同志研究、身心障礙研究課程。著有科幻小說《膜》、學術專書《同志文學史》。擔任「障礙研究五四三」部落格的編輯。個人網站:taweichi.com

阮鳳儀
讀中文系的美國女孩。台大畢業後赴美國電影學院(AFI)取得導演碩士學位。信仰電影即生活,生活即電影。

孫世鐸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特約講師,《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系列叢書共同作者,做以藝術和電影為方法的教師與兒少培力以及政治工作。

區秀詒
出生、長大於馬來西亞,現工作、生活於台北。區秀詒的創作主要以錄像、觀念、裝置等混合形式,探討和擴延影像與影像製造以及和歷史、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她也是「數位荒原」特約作者,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研究助理。

馬翊航
台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


本系列由國藝會現象書寫專案/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