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親將在不久之後離我而去這個無法逆轉的事實面前,最後我還是鼓足勇氣拿起照相機給他拍攝了僅有的幾張照片。這些照片就是紀錄。當父親真的離開我後,重新端詳這些照片,發現照片只是當時時間的拓印,根本無法填補因父親離開後的缺失,更無法展現他不算複雜但我卻無從知曉的生活歷程。
Comments closed標籤: 李威儀
Comments closed見面時,老先生遞給我們一張名片——上頭印有飄揚的美國與中華民國國旗,邊上是一個美軍顧問團的「MAAG」標幟,旁邊寫著:「肯特馬修 Taipei Air Station」。
1942年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肯特.馬修(Kent Mathieu),在戰後隨著美國在遠東的軍事部署,1965年被派至台灣時,他才23歲。馬修上士在美國空軍的台北通訊站工作,並曾兼任美軍顧問團軍官俱樂部分部的經理。50年飛逝,滄海桑田。從軍中退休的馬修,現居夏威夷,卻時常「回來」台灣。他說自己無法忘卻當年在台灣的時光,那段正值青春年華的歲月,台灣對他影響很深。現在他75歲。(編案:訪問當時為2017年)
從2005年起,馬修開始蒐集整理過去美軍在台灣駐軍時期的資料與照片,建立了「TaipeiAirStation.com」網站與部落格,尋找美軍曾經在台灣留下的足印。他的網站漸漸聚集了很多彼時駐台的美國老兵與眷屬,分享自己在福爾摩沙的那段經歷。
以下的故事由我們訪談、馬修先生口述。這是一篇美國老兵的台灣故事,一段距離我們似遠又近的故事。
本期專題是對攝影歷史與書寫提出思辨的一份邀請,以及一個新的探討開端。
Comments closed認識東南亞攝影文化與歷史的入門讀本,中文版推出!
本書費時十年踏查研究,勾勒東南亞自殖民時期以來的攝影發展軌跡。
書中包括十個國家——馬來西亞、印尼、汶萊、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越南、菲律賓與新加坡,以獨立章節呈現各地文化、社會、政治與攝影的歷史連結,並引介眾多在地攝影工作者與藝術家的影像實踐,擴展世界攝影史的亞洲視野。
Comments closed文──李威儀
六月,在人們對北京八九民運三十周年進行回顧之際,香港社會因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燃起「反送中」的抗爭衝突,香港人對於中國政府治理所潛伏的不安感與日益緊縮的政治空間與言論自由的不滿情緒爆發,引發逾百萬人上街頭示威、至今未止的流血衝突,並造成數起自殺陳情事件。
Comments closed1 Comment生活中的人在找路,影像中的人在找路,札記中的人在找路。
大家都在找路。一邊走一邊迷失,一邊找到。
── 張照堂
五月開始我們在台北中山地下街的誠品R79書店舉辦「《攝影之聲》游擊編輯台」雜誌展,除了可以一次買到所有前期雜誌(絕版雜誌則僅供展示回味,抱歉呀!),現場也重現了《攝影之聲》編輯台,陳列我們的編輯資料與出版工作稿。大家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呀!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