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雨樵
Comments closed《唐吉軻德》是一部童話,《荒涼山莊》(Bleak House)也是,《死魂靈》(Dead Souls)也是。《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卓越的童話。而要是沒有這些童話,這世界將不會變得真實(real)。
──Vladimir Nabokov,Lectures on Don Quixote
文──楊雨樵
Comments closed《唐吉軻德》是一部童話,《荒涼山莊》(Bleak House)也是,《死魂靈》(Dead Souls)也是。《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卓越的童話。而要是沒有這些童話,這世界將不會變得真實(real)。
──Vladimir Nabokov,Lectures on Don Quixote
文──毒脈
奇幻電影是能呈現出架空世界、魔法巫術、各種類幻想生物、鬼怪精靈的電影類型,取材來源可能來自神怪小說、童話故事、民間傳說、古典名著等。雖然有些人覺得幼稚,但要是沒有豐富的想像力與強大的技術力,是很難把這類型電影拍好的。各位現在或許難以將「奇幻」與台灣電影聯想在一起,但是台灣的奇幻(或說魔幻)類型電影曾經百花齊放且頗受歡迎。
Comments closed文──陳睿穎
朱天文談《悲情城市》的文字中,說起了梁朝偉的角色為什麼是個啞巴,「可是梁朝偉不會說台語,國語又破,令編劇中膠著久久不得出路。忽然有一天侯孝賢說,他媽的讓阿四啞巴算了。」
Comments closed文──郭力昕
引頸企盼多年後,影像評論家張世倫的攝影論述《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影言社,2021)終於問世。張世倫在此之前的各類寫作質量俱豐,他厚積之下的第一份專書出版不負眾望,是一份含金量極高,又具有開創性的書寫(a seminal writing)。我認為,以台灣的攝影論述出版經驗來看,這本書可視為中文讀書界應該關注的一個「事件」,值得攝影文化領域的人與普遍閱讀界重視、珍惜。
Comments closed一本批判論析台灣攝影史的專著首度問世!
本書集結影像史研究者張世倫近十年來的攝影史研究書寫,重返檔案文獻與歷史事件,以批判性的目光,帶領讀者細細觀察攝影在台灣歷史中的蜿蜒流動,反思「攝影史」的形構歷程。
Comments closed延續我們對於攝影史的關注,本期審視屬於我們自身的攝影經驗──被攝影的歷史。從台灣的殖民史出發,自十九世紀中葉以降歷經的人類學調查採集、二十世紀初隘勇線推進下的暴力顯影,到帝國博覽會裡的「台灣」意象與人種展示──這是一段最為系統性地將台灣影像化的初始時期。我們如何成為被攝影的對象?如何化為一具科學標本和一幅想像圖騰?如何在視覺上被納編(或排除)於國族與文化的整頓編程,並糾結至今?此一影像的潛歷史──被攝影的歷史──是我們返視「攝影史」的一處起點。
Comments closed文──林芷筠
當台灣從威權時代步入民主化社會,轉型正義工程也從司法、歷史書寫、公共政策等面向延伸至當代藝術。「轉型正義」是以重建歷史的真相並達成受害者創傷修復、加害者責任追究,最終以社會和解為目標。倘若在體制內的作為穩健朝向和解,並使民主、人權與正義成為主要的追求。那麼當代藝術的角色為何?當代藝術介入轉型正義工程的目的與效益為何?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是一次當代藝術介入政治與歷史事件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