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標籤: 攝影集

觀看潛在的現實──專訪馬婷婷

馬婷婷,《Seoul Express》,2023年-

文字、訪談──許鈞宜

隨著書頁翻動,現實彷彿被調製為充滿各種畫質、色階與解析度的影像,呈現日常的快照、人物肖像、抽象光影,或是廣告傳單、書信與塗鴉的翻攝。在馬婷婷的創作中,書籍的編輯反倒成為能夠自由搖晃、混合各種感官的過程,讓每一個影像回到尚未被固定、分類的狀態。她擅於將現實生活物件的質地融入書籍設計,在閱讀中引起讀者共有的經驗,而裝幀與排序則賦予了往返她個人記憶與想像的路徑。透過多樣的攝影語彙、圖像的挪用,她創造出一座紛雜的紙上空間,令人重新反思現實的複雜性。

Comments closed

涉種族主義爭議:攝影家馬丁.帕爾辭去布里斯托攝影節總監

莫希迪絲.哈利黛(右二)在攝影家馬丁.帕爾於英國國家肖像藝廊的個展展覽外,抗議帕爾漠視種族歧視問題。 © Mercedes Baptiste Halliday

著名攝影家馬丁.帕爾(Martin Parr)在涉及編輯一本帶有種族歧視的攝影書所引發的爭議中,近日宣布辭去英國布里斯托攝影節(Bristol Photo Festival)藝術總監一職,並公開道歉。

事件起因於倫敦大學非裔學生莫希迪絲.哈利黛(Mercedes Baptiste Halliday)發起的抗議行動。哈利黛指出,一本由義大利攝影家簡.巴托里尼(Gian Butturini,1935-2006)拍攝、發行於1960年代末,並於2017年再度出版的攝影集《倫敦》(London),帶有歧視非裔族群的內容——書中的照片編排將一位黑人女性查票員的肖像,與一張倫敦動物園中的猩猩照片並陳排列。而催生該書再版、掛名編輯、並在書中撰寫推薦文字的,正是馬丁.帕爾。帕爾曾任馬格蘭圖片社主席,活躍於當代攝影藝術圈,擁有高知名度與影響力。

Comments closed

敏感詞 II:逆寫廣場,以及香港──三本攝影書

文──李威儀

六月,在人們對北京八九民運三十周年進行回顧之際,香港社會因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燃起「反送中」的抗爭衝突,香港人對於中國政府治理所潛伏的不安感與日益緊縮的政治空間與言論自由的不滿情緒爆發,引發逾百萬人上街頭示威、至今未止的流血衝突,並造成數起自殺陳情事件。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24: 攝影書作為方法 II
Photobook As Method II

書——作為一種創作物——已成為當代攝影藝術領域獨領風騷的話題。猶記2011年在《攝影之聲》創刊號中,我們提到方興未艾的個人出版運動,數年過去,這股逆數位化的影像出版浪潮奔流未止,並在世界各地擴散,即使紙本出版環境在本世紀被認為進入了寒冬期,火熱的攝影書潮卻一點也沒有退燒的跡象。如今,國際間小型獨立出版絡繹不絕地出現、藝術書展市集也遍地開花,「攝影書」佔據著各個攝影節、博覽會與創作獎項的主要位置,成為攝影發展歷程裡前所未有的獨特地景,也重新定位了「製書」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和概念。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8 : 攝影書作為方法
Photobook As Method

作為一份持續關注影像閱讀與攝影出版的刊物,《攝影之聲》繼2012年製作「台灣攝影書特輯」並在2014年展開「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我們試圖以兩年為跨度來記錄台灣的攝影/出版發展歷程。今年我們再度啟動出版專題,從「書」的路徑來檢索攝影樣態,期待透過不斷地討論和書寫,為未來留下一份當代攝影文化觀察報告。

Comments closed

VOP Issue 14 : 謎途
Journey Into Mystery

在這期開始之前,我們在此追思藝術家陳順築。

生於1963年的陳順築,其濃烈的家族記憶與原鄉羈愁所轉印建構的複合影像及攝影裝置作品,是當代台灣藝壇重要的標誌與代表。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正為陳順築舉辦首次個人大型回顧展之際,他卻於2014年10月和我們告別遠行⋯⋯。為了紀念他,我們重新刊載三年前在《攝影之聲》和陳順築的對話,並再收錄藝術家陳界仁與姚瑞中寫給順築的信,以及我們從他1989年至近期的個人札記中,節錄出的隨筆、塗鴉與奇想。他說,藝術就是心裡的事,而我們試著跟隨他的喃喃私語,想像他這一生創作總念念不忘的家。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