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芷筠
當台灣從威權時代步入民主化社會,轉型正義工程也從司法、歷史書寫、公共政策等面向延伸至當代藝術。「轉型正義」是以重建歷史的真相並達成受害者創傷修復、加害者責任追究,最終以社會和解為目標。倘若在體制內的作為穩健朝向和解,並使民主、人權與正義成為主要的追求。那麼當代藝術的角色為何?當代藝術介入轉型正義工程的目的與效益為何?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是一次當代藝術介入政治與歷史事件的實踐。
分類: Articles
文/蘇逸華
數位藝術理論家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曾說:「定義十九世紀的文化是小說,二十世紀是電影,而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將被介面所主宰。」當我們的生活已沉浸於大量資訊中,為何還會想進入一個數據建構的世界?敘事型VR在這繁複的演算背後,因為注入了人文、歷史、哲學思想,讓我們在脫下頭顯之後,觀看現實世界時,有了新的視野與領悟。也因為每次數據的演算以觀看視角留下獨特軌跡,而更加確立了體驗者的存在事實。
Comments closed文──細江英公
三月,雖然很少去學校,卻還是畢業了。這也是戰後這個時代的特殊經驗。在校就讀期間,受到鎌田彌壽治老師、關一老師、村山勇老師、宮本五郎老師和林一男老師等人細心的教導。
Comments closedComments closed見面時,老先生遞給我們一張名片——上頭印有飄揚的美國與中華民國國旗,邊上是一個美軍顧問團的「MAAG」標幟,旁邊寫著:「肯特馬修 Taipei Air Station」。
1942年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肯特.馬修(Kent Mathieu),在戰後隨著美國在遠東的軍事部署,1965年被派至台灣時,他才23歲。馬修上士在美國空軍的台北通訊站工作,並曾兼任美軍顧問團軍官俱樂部分部的經理。50年飛逝,滄海桑田。從軍中退休的馬修,現居夏威夷,卻時常「回來」台灣。他說自己無法忘卻當年在台灣的時光,那段正值青春年華的歲月,台灣對他影響很深。現在他75歲。(編案:訪問當時為2017年)
從2005年起,馬修開始蒐集整理過去美軍在台灣駐軍時期的資料與照片,建立了「TaipeiAirStation.com」網站與部落格,尋找美軍曾經在台灣留下的足印。他的網站漸漸聚集了很多彼時駐台的美國老兵與眷屬,分享自己在福爾摩沙的那段經歷。
以下的故事由我們訪談、馬修先生口述。這是一篇美國老兵的台灣故事,一段距離我們似遠又近的故事。
攝影史敘事工作坊系列接連進行兩場由藝術家侯怡亭主持的「歷史繡場工作坊」,從侯怡亭的創作基礎延伸,將台灣日治時期女性教育發展的「家政」體制規訓,透過影像刺繡習作,開展對於女性 / 歷史 / 勞動 / 身體的認知與記憶創造的實踐。
Comments closed「歷史後像:攝影史敘事工作坊」的第二場,由藝術家高俊宏帶領,進行田野踏查與影像敘事習作。在三天的工作坊中,首先前往位於台北新店的「安康接待室」,此處是197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時期警總軍法處軍事看守所偵訊及羈押監禁政治犯的秘密所在,如今已成廢墟。過去,許多人在正式入罪監禁前,曾被帶來這裡拷問拘留。這裡有十數間被稱為「休養室」的羈押房與佈有監看裝置的訊問室,以及迷宮般的狹窄廊道與檔案室,許多殘留的遺跡是仍深藏在暗處的台灣社會史。
Comments closed首度由《攝影之聲》策畫、空總C-LAB共同舉辦的「攝影史敘事工作坊」,從三月開始起跑,是一系列由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帶領,並以「影像-歷史-創作」意識為出發的工作坊,也是我們在2019年的重點活動。🤘
第一場工作坊「航遙測影像檔案工作坊」,由地理學與影像檔案研究者黃同弘打頭陣,從戰後美軍航拍偵察照片,一探台灣最早的航空影像紀錄,並學會運用開放檔案資源、操作歷史GIS系統、Google Earth與地理判讀方法(重要!),從中探尋「台灣影像」的建構歷程。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