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由《攝影之聲》策畫、空總C-LAB共同舉辦的「攝影史敘事工作坊」,從三月開始起跑,是一系列由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帶領,並以「影像-歷史-創作」意識為出發的工作坊,也是我們在2019年的重點活動。🤘
第一場工作坊「航遙測影像檔案工作坊」,由地理學與影像檔案研究者黃同弘打頭陣,從戰後美軍航拍偵察照片,一探台灣最早的航空影像紀錄,並學會運用開放檔案資源、操作歷史GIS系統、Google Earth與地理判讀方法(重要!),從中探尋「台灣影像」的建構歷程。
Comments closed首度由《攝影之聲》策畫、空總C-LAB共同舉辦的「攝影史敘事工作坊」,從三月開始起跑,是一系列由藝術家與影像研究者帶領,並以「影像-歷史-創作」意識為出發的工作坊,也是我們在2019年的重點活動。🤘
第一場工作坊「航遙測影像檔案工作坊」,由地理學與影像檔案研究者黃同弘打頭陣,從戰後美軍航拍偵察照片,一探台灣最早的航空影像紀錄,並學會運用開放檔案資源、操作歷史GIS系統、Google Earth與地理判讀方法(重要!),從中探尋「台灣影像」的建構歷程。
Comments closed在本期專題裡,我們埋首雜誌報刊堆中,透過梳理台灣、中國和香港攝影雜誌的出版歷程,作為初探東亞影像刊誌的歷史迴路及攝影文化脈動連結的支點,試圖疊映出這個影像時代過去與現在的考驗和變貌。
2 Comments冷戰,一個自二戰後從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對立關係之中展開,進而影響世界局勢與歷史發展的關鍵詞彙。1950年代起,居於美國反共圍堵政策重要位置的台灣——麥克阿瑟口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也在美援的推力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與文化狀態。從意識形態到可口可樂,美國因素至今依舊牽動著東亞世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從台灣出發,循著東亞島鏈爬行,從冷戰時期的影像檔案,到後冷戰時期的當代攝影創作,對遠去卻仍鮮明的冷戰記憶進行了一次影像考查。
Comments closed作為一份持續關注影像閱讀與攝影出版的刊物,《攝影之聲》繼2012年製作「台灣攝影書特輯」並在2014年展開「台灣攝影書出版對話」,我們試圖以兩年為跨度來記錄台灣的攝影/出版發展歷程。今年我們再度啟動出版專題,從「書」的路徑來檢索攝影樣態,期待透過不斷地討論和書寫,為未來留下一份當代攝影文化觀察報告。
Comments closed本期由郭力昕、張世倫、李威儀、廖偉棠、冨山由紀子、東方輝、港千尋、顧錚與伊妮絲築起筆陣,進入台灣、香港、中國與日本的反叛運動場景。我們試圖重回台灣黨外運動興起的70年代、街頭狂飆的80年代,直至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佔領現場,在抗爭照片、影片與攝影書堆中,追尋抗議攝影與影像政治的軌跡;同時爬梳香港與日本社會運動與抗議攝影的發展歷程,並針對60年代在日本引發的大規模抗爭事件──「三里塚鬥爭」進行了抗議攝影書考;另外也從達達主義攝影蒙太奇,看影像藝術的政治反抗。這期也特別邀請三位戒嚴世代的資深攝影工作者──宋隆泉、蔡明德、許村旭──進行影像對談,重現他們在《自由時代》、《人間雜誌》等新聞媒體工作時期在街頭運動前線攝影的衝撞實況。而內頁夾帶的《SHOUT》,則收錄香港攝影師林亦非在台灣三月學潮裡對懸浮青春的影像素描。
Comments closed在台灣的歷史影像河流裡,自1895年起歷時五十載的日本統治時期,是攝影術作為官方重要宣傳工具,進而開啟台灣本土寫真紀錄的一道高潮。其中,由日本政府機關及寫真館積極出版,用以展示台灣政經發展成果、引介島內地理風土與人種民俗的各式「寫真帖」,有如一股圖像涇流,沖刷出早期台灣的殖民社會地貌,成為帝國版的「看見台灣」。
Comments closed為什麼觀看「物」? 攝影給予我們一個凝視的機會,將物件從生活的脈絡抽離、放大,使我們對日常物質的注目,建構為一個新的物語。我們的目光在物件裡探索,或在物件裡迴避,似是更為貼近,似又更為疏離。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