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父親將在不久之後離我而去這個無法逆轉的事實面前,最後我還是鼓足勇氣拿起照相機給他拍攝了僅有的幾張照片。這些照片就是紀錄。當父親真的離開我後,重新端詳這些照片,發現照片只是當時時間的拓印,根本無法填補因父親離開後的缺失,更無法展現他不算複雜但我卻無從知曉的生活歷程。
Comments closed分類: Articles
梁廷毓的創作主要以調查研究為基礎,結合不同學科的工作方法,關注鬼魂概念與族群記憶等議題。近期的「斷頭河計畫」調查具有「斷頭河」(註) 地形的桃園龍潭至新竹關西一帶,複雜的地勢也牽動著該地的族群關係。從家族中曾有先人遭原住民「出草」的記載開始,他透過大量的訪談、田野調查與文獻整理,試圖描繪出不同族群視角對於衝突事件的記憶,其中神靈與鬼魂也以民間信仰或地方異聞的方式參與其中。
究竟一個不具形體的對象該如何成像?在七月半鬼門開之際,我們訪問了這位經常置身於靈性現場的創作者⋯⋯
Comments closed文──林芷筠
「借光:陳傳興攝影展」個人精神史第二部是為陳傳興系列攝影展的第二階段,呈現陳傳興長期以來對於影像美學與影像本質的觀察。從展覽名稱「借光」可見,這是一次關於「光」、關於影像的深刻思考,將攝影帶回影像本質的討論,以「光」為核心關注對象。光在拍攝當下從被拍攝物體反射進入鏡頭,經過光圈並到達底片,再透過沖洗、放相,直至被肉眼觀看。過程中光不停地轉譯,光沒有實體、難以掌握,看似存有、卻又空無。
文/林芷筠
當台灣從威權時代步入民主化社會,轉型正義工程也從司法、歷史書寫、公共政策等面向延伸至當代藝術。「轉型正義」是以重建歷史的真相並達成受害者創傷修復、加害者責任追究,最終以社會和解為目標。倘若在體制內的作為穩健朝向和解,並使民主、人權與正義成為主要的追求。那麼當代藝術的角色為何?當代藝術介入轉型正義工程的目的與效益為何?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是一次當代藝術介入政治與歷史事件的實踐。
文/蘇逸華
數位藝術理論家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曾說:「定義十九世紀的文化是小說,二十世紀是電影,而二十一世紀的文化將被介面所主宰。」當我們的生活已沉浸於大量資訊中,為何還會想進入一個數據建構的世界?敘事型VR在這繁複的演算背後,因為注入了人文、歷史、哲學思想,讓我們在脫下頭顯之後,觀看現實世界時,有了新的視野與領悟。也因為每次數據的演算以觀看視角留下獨特軌跡,而更加確立了體驗者的存在事實。
Comments closed文──細江英公
三月,雖然很少去學校,卻還是畢業了。這也是戰後這個時代的特殊經驗。在校就讀期間,受到鎌田彌壽治老師、關一老師、村山勇老師、宮本五郎老師和林一男老師等人細心的教導。
Comments closedComments closed見面時,老先生遞給我們一張名片——上頭印有飄揚的美國與中華民國國旗,邊上是一個美軍顧問團的「MAAG」標幟,旁邊寫著:「肯特馬修 Taipei Air Station」。
1942年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肯特.馬修(Kent Mathieu),在戰後隨著美國在遠東的軍事部署,1965年被派至台灣時,他才23歲。馬修上士在美國空軍的台北通訊站工作,並曾兼任美軍顧問團軍官俱樂部分部的經理。50年飛逝,滄海桑田。從軍中退休的馬修,現居夏威夷,卻時常「回來」台灣。他說自己無法忘卻當年在台灣的時光,那段正值青春年華的歲月,台灣對他影響很深。現在他75歲。(編案:訪問當時為2017年)
從2005年起,馬修開始蒐集整理過去美軍在台灣駐軍時期的資料與照片,建立了「TaipeiAirStation.com」網站與部落格,尋找美軍曾經在台灣留下的足印。他的網站漸漸聚集了很多彼時駐台的美國老兵與眷屬,分享自己在福爾摩沙的那段經歷。
以下的故事由我們訪談、馬修先生口述。這是一篇美國老兵的台灣故事,一段距離我們似遠又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