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關鍵詞──影像

文──李立鈞

  關於「影像」,我們所知甚多。但也正是因為「所知甚多」,要為「影像」書寫一篇恰如其分的介紹文字反倒顯得無比艱難。這邊的「艱難」並非來自篇幅的限制,而更是更涉及了「影像」一詞原生的特質:「影像」指涉的對象實在太過寬綽、分歧、蕪雜,從繪畫、圖片、景色、意象、視域、想像、心像、夢境、隱喻、象徵到海德格所提出的世界圖景云云,我們要如何將這些各有其生成環境、使用脈絡、理論意識的指涉對象收束到「影像」的條目之下,並賦予它一個穩當的操作定義?再說,光是此處為何是使用「影像」,而非「圖像」,就已經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因此,面對影像,與其嘗試賦予它一個通體適用、辭典條目式的解釋,不如回到更基本的角度來討論:「影像」為何在當代會成為一個必須探問的論題?

  對於這個問題的簡短的回答或許是:在當代,影像一方面彷彿喪失了其傳統以來忠實再現世界的能力,然而在另一方面,它卻也矛盾地獲致了以眾多不同形式介入現實、製造事件、擾動既有秩序的效力。事實上,1990年代以來對於「影像」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影像」在當時所陷入的危機。譬如波斯灣戰爭時,人們意識到,在大眾媒介上雖然流竄著大量的現場即時影像,但它們非但沒有呈現,反倒是「遮蔽」了戰爭的暴力本質。所以,我們該怎樣去理解這些遠比電影中的戰爭場景還要無傷、乾淨的景象?另外,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那些看起來狀似電玩遊戲,但實際上卻執行著「真實」攻擊行動的畫面?我們能說,對於影像的思索即是來自於此。人們發現,僅只以過去的方式來看待影像已無法解析影像的複雜度。

  除此之外,二十世紀末數位影像技術的發展也讓人開始意識到「何為影像」已成為了一個亟待探問的問題。在所謂的數位時代中,影像一方面似乎已喪失了它過往的公信力(數位影像能輕易地被竄改、操弄而不留下一絲痕跡),然而,在另一方面,影像卻也成為了讓我們得以直觀操作數位技術物(手機、電腦云云)的重要介面(interface)。影像是否還具有其再現世界、展示真實的能力?螢幕上的資料夾、垃圾桶、視窗、閃爍的游標是怎樣的影像?當同一影像被呈現在不同載體上時,是否會具有不同的意義?上述都是「影像」在今天所引發的問題。

  在這個脈絡之下,在今天,影像的意義已不再僅只取決於它的內容,而更是牽涉了它在哪一個脈絡中被感知,如何被運用,而它又引發了哪些效應與後果。唯有顧及了這些不同面向之後,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影像。實際上,我也總是以這個角度來看待「影像」與「圖像」之別的。倘若它們有類似英文中image與picture或是法文中image與tableau平行存在的意義的話,那是因為,它們分別涉及了一幀圖片的兩個不同面向:感知性的內容與物質性的載體。「影像」流轉、顯影於不同的載體之上,而「圖像」彰顯自身的框架與物質性存在。唯有將這兩者皆置入考量,才能觸碰到影/圖像內與外、實體與感知、有形與無形的雙面性。而或許影像的紛雜意義即來自於此。它總是驅使我們以「何為影像」的潛在性問題來面對並詰問影像。


李立鈞,柏林洪堡大學文化學系博士。影像文化研究者。研究興趣涵括藝術史、影像理論、知識史、文化技術,關注影像跨領域、跨時代的關係。論文中處理的則是中西醫學裡的身體圖像。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每周二、四推出更新。閱讀本期導言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影像數位科技與技術新自由主義數據視覺化感覺中樞要素型媒介介面平台文化分析解殖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