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關鍵詞──奇觀

文──馬翊航

地理在哪裡

  我小學時深深為電影《新十二生肖》(1990)著迷。這部片除了延續《新桃太郎》與《新桃太郎大顯神威》奇詭鮮豔、光明與黑暗並陳的視覺風格,也繼承了日本電影《新里見八犬傳》「收服」、「夥伴」與「犧牲」的情操(或公式)。我欽羨女主角貝瑪素顏卻萬人迷的人設,卻又被妝容濃厚接近扮裝皇后的蛇姬吸引,電影男色部分還有忠犬(攻?)康楚、台灣最強健美先生鄭海源飾演的鐵牛⋯⋯這部目不暇給的電影裡,有一個歪歪的細節卻被我完全遺忘了。貝瑪一路搜集生肖扭蛋,劇情來到「兔」關卡,一行人步入異地,卻被當地部落居民整團擄走。重看才發現,電影中所謂的「苗子」,生活空間卻是石板屋,且成員有一半穿著魯凱族傳統服飾(另一半則是西門町舞蹈戲服店「少數民族男」的風格,有一些則是上下混搭)。到了滾動片尾,協力拍攝單位赫然列有「屏東山地文化園區」(也就是現在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好像解答了什麼。

  台灣此類「山地文化村」與電影的合作,可以追溯到邵氏歌舞電影《黑森林》(1964) 。這部以林業為背景的電影,開頭的歌舞場面是重要賣點,雖然拍攝地點在東勢一帶,片中歌舞與服裝形式則「參考」阿美族樣式;另一部同樣以林業為主題,拍攝時間更早的黑白片《阿里山之鶯》(1957),片中的〈月桃花〉、〈站在高崗上〉日後都成為經典名曲,片中的漢人男主角,為了向「酋長」說明/說服現代伐木造林的方針,一行人前往山林:「再過十年,這不也是一片新的森林嗎⋯⋯這樣看,阿里山的森林,哪會伐得完?」電影裡的阿里山談情說愛散步就能到海岸,重新裝配了文化、地理、景觀。而原住民非常忙,幫忙歌舞場面、愛戀、獻祭之餘,還要扮演觀眾,協助看見人造的山林。

愛的渦流

  這幾部片,恐怕還比不上《蘭嶼之歌》的豪華與露骨。電影中男主角何醫生前往紅頭嶼/蘭嶼(一座台灣東南方的「荒島」)追尋父親失蹤之謎,島上紅蟲肆虐,也為觀眾帶來熱帶式的病菌恐慌。參與編劇的潘壘,在口述回憶錄《不枉此生》中,曾提及當初前往蘭嶼勘景、實地進行拍攝的細節,片中的水下攝影,在當時的硬體與技術條件下,是一大噱頭。但潘壘的回憶錄中尚未看到的,其實是片中重重的「鏡頭」設計。何醫生與一行人(包含了船長、攝影師與助理、採集月光螺的商人)乘船接近蘭嶼時,島上居民(過度)熱情地前往岸邊轟動相迎。意圖捕捉精彩瞬間的攝影師,此時卻沒有將鏡頭蓋取下,張沖瀟灑地替他摘下鏡頭蓋:「這不就看見了嗎?」影片鏡頭此時轉為相機取景的模擬,同時又讓觀眾聽見達悟族人「呼喊」的聲音;當相機在島上立著腳架對著族人(電影裡說「土人」)拍攝,族人卻興奮地擠去取景位置「看」相機。電影中諸多關於影像/技術的熱情、陌異、展示(例如電影中出現的望遠鏡與顯微鏡、何醫師為了顯現「驅逐惡靈」所「設計」的視覺奇蹟⋯⋯),對照此後甚為長久的蘭嶼「被觀看史」, 顯然不是結尾或者最高潮。

  這部電影拍攝時動員了半數以上的達悟族人,盛大實景場面包含興建巨大石像(有一種古埃及興建金字塔的畫面感)、以女主角雅蘭(雅美+蘭嶼?)為中心的盛大祭舞場景(《阿里山之鶯》中也有聖女獻祭舞的場景)等。大場面外,情慾戲也有:雅蘭在洞穴中對何醫生主動寬衣,何醫生則非常「君子」地拒絕了她──情慾綺想(她也常常演出心動情迷的表情)的好搭檔是文明禁制,場面轉得很硬之餘,不乏一些堅如巨石的事物藏在裡面。前面提到的《阿里山之鶯》,有首插曲叫〈愛的渦流〉:「愛的渦流太神秘,到春來呀更有意。」電影虛構了女子殉情成為月亮暗影的傳說,電影中悲憤的女主角最終也尋死,成為月亮中的暗影。這個如今看起來不太浪漫的故事,仍然維持著它的暗示力量:原住民/女性受困在人造月亮裡,使得那光影之中、「山地」之內,混雜江南與原始風味的「亭台樓閣」,越顯得醒目,越需要被翻面。


馬翊航,台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關鍵字詞,邀請多位撰稿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電影研究者蘇致亨擔任客座主編,每周二、四推出更新。閱讀本期導言

NG黑歷史:回訪台灣電影史的關鍵詞

添水配音奇幻離奇如常頗霸供答身心障礙女導演原真全景奇觀

訂閱《攝影之聲》電子報 Subscribe to VOP e-letter